作為一名80后,騰訊一直影響并改變著我們這一代,幾乎每一個騰訊成功產品登場以及歷史時刻中,我都能看到同時間段里自己的影子,QQ、Q幣、QQ秀、QQ空間、QQ郵箱、QQ游戲、微信…讀《騰訊傳》,有幸以讀者身份再次體驗參與了跌宕起伏的騰訊劇“劇情”。
感觸較深的幾點如下:
1.一個關于專注的故事
縱觀騰訊的成長史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,其轉型及迭代驅動力并非來自既定的戰略,而是來源于產品的持續創新,其創新也并非來源于實驗室,而是不斷變換的市場需求,“親近用戶,體驗第一”的產品哲學滲入到了騰訊的靈魂之中。而那么多產品,要做到對用戶的需求了如指掌,則是在一次次用戶體驗中挖掘出來的,由此形成了“10/100/1000法則”。方法雖笨,但很管用。回盛亦然,為客戶創造價值是所有企業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理由,把產品做到極致,才能贏得客戶。如果沒有對客戶需求的深入洞悉,就無法抓住客戶的“痛點”,無法做出好的產品。以客戶為中心,我們需要緊貼、深入市場,持續關注不斷升級、變化的客戶需求,不斷完善產品并實現差異化,才能立于不敗之地。
2.制勝秘訣
狹路相逢勇者勝,互聯網業界的成員都懼怕遭遇騰訊這位“勇者”。騰訊在其開疆擴土的戰場上,屢屢制勝的秘訣之一就是速度。雖被冠以“抄襲者”的身份,但其每次能依靠快于對手、優于對手來制霸各方。市場從來不是一個耐心的等待著,騰訊總是能快速實現單點突破,但并不抱著高枕無憂的心態,而是不斷的傻瓜式體驗,找出不完美,立即糾正迭代,快速向完美逼近。回盛是以標準化、精細化為特征的制造型企業,這種策略與互聯網行業的有所不同,但最終目標是一致的——快人一步,搶占市場先機,并不斷的在“糾偏”中精益求精,貢獻優質的產品給客戶。
3.誰是未來的敵人?
馬化騰是失控理論的擁躉者,但在他看來,比自己對公司控制力喪失更可怕的是,公司自我聲張、自我創新能力的喪失。回盛也一樣,雖有成熟的流程來管控,但如果每個部門、每個人都按部就班,只對流程負責,不對結果負責,我們的創新能力也必定下滑,自發的、原生態的創新能力將日漸萎縮。
4.做個不被拋棄的80后
吳曉波說,馬化騰這個時代的人,一個個像懸崖邊的孩子。在青春的荒原上,他們忽然看見了光。時間是玫瑰,他們是玫瑰上的刺。這比喻太貼切了,這根“刺”永遠提醒著他們——時不我待。書中說,他們是被焦慮統治的一代,我們這一代,其實更甚!前段時間,美團收購膜拜單車,80后胡瑋煒套現15億的熱聞一時刷爆各大媒體。王耳朵先生的自媒體熱文《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:你的同齡人,正在拋棄你》也靠著販賣“焦慮”成為輿論熱點。其實也不無道理,對時間焦慮好過對時間無感,這種正向“焦慮”正是年輕一代應持有的緊迫感和危機意識。原本可以更優秀的你,如果不努力,不是被同齡人拋棄,而是被自己拋棄,真正的超越是在縱向中比較的。我們也許不能改變社會,但是可以改變自己,努力讓自己的每個今天優于昨天,做個不被自己拋棄的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