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力資源部 周健
又是一年團圓夜!一年一度的春節,在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心目中,都是最重要的節日,無論遠在天涯海角,外出的游子都會早早計算好返鄉的日子,拎著大包小包的禮物,踏上回家的路……
作為一位七十年代出生的人,我對過年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貫穿于春節間的“忙年”。作為九省通衢的中部特大型城市,武漢過年的風俗匯聚天南海北之精華,既有自己的特色,又融會貫通了各地的習俗,那塵封已久的記憶,令人回味無窮。
春節序曲
一過臘月,家家戶戶就開始打掃屋子。六、七十年代,一般城市的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,工作了一天的大人們一回到家,便會要求家里的老大指揮弟弟、妹妹們開始做大掃除,擦窗戶的、打洋塵的,掃地拖地的,小孩子們在屋子里穿梭的身影和著嘰嘰喳喳的吵鬧聲,奏起了春節的序曲。
當時物資還非常匱乏,大部分物品都要憑國家定量發放的各類票據購買,每到星期天(當時一周只休息一天),無論是糧店還是肉店、煤店、布店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。我還清晰地記得,我坐在父親那二八式的永久牌自行車前座上,哥哥坐在自行車后座上,一大早奔向糧店。到了糧店,父親拿著春節期間多發的過節票,到收費點去購買所需的米票、面條票、面粉票,我和哥哥就提前各自站到購米或購面的不同的“長龍”后面排起隊來。當時才幾歲的我,踮著腳、歪著頭,看著前面望不到邊的黑壓壓的“長龍”,心里想著:如果不用排隊就能買到東西,那該有多好啊!有時腿站得實在是酸痛,剛離開“長龍”想到旁邊遛達一會兒,排在后面的隊伍就擠上來,我就再也找不到原來在隊伍中的位置,只能生氣地站在一邊獨自流淚。好不容易,輪到我們買東西了,看到裝到米布袋、面布袋中的糧食,心里的高興一下就洋溢在臉上,我們仿佛已聞到油窩中香噴噴的麻花、翻餃、散子的味道,剛才的不快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。回家的路上,父親還會在路邊買上一幅手寫的春聯,我捧在手上的那幅春聯,好似一條幸福的紐帶,預示著我們來年的日子幸福綿長!
春節協奏曲
一過小年,各家各戶就開始忙碌起來,剁肉時刀與砧板有節奏的一喝一和聲、肉圓下油窩時發出的“嗤嗤”聲伴隨著陣陣沁入心脾的香味,使得小孩子們再也坐不住。這時,每家每戶都會“開油鍋”,通宵炸著吃的,除了肉圓子這道武漢過年餐桌上必備的“主打菜”,還有藕夾、炸魚塊、炸散子、翻餃,小孩子們就會一個勁往油鍋邊靠攏,一邊幫著大人扇著煤爐,一邊偷吃著才出鍋的肉圓子,還一邊盯著油鍋中不停翻滾的魚塊,便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時刻!
“開完油鍋”后,母親們又開始忙起來,鹵菜是每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。那個年代,主婦們都是買來陳皮、八角、桂皮、花椒、辣椒等香料放到一口大鍋中,將豬肉、牛肉、口條、牛肚等洗干凈后一起放入鍋中,放到燒熱的爐子上,鹵上半天,那個香氣撲鼻呀,現在想起來都會陶醉其中。我們會時不時地問母親,熟了沒有,將母親問得有些不耐煩時,便可乘去看鹵菜是否熟了的機會,偷夾出一塊,大快朵頤,大人們即使發現了,也只是笑著搖搖頭,并無半句責怪。
春節詠嘆調
大年三十,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。一般是在下午或晚上開始吃年夜飯,在吃年夜飯之前,必是要炸一掛長長的鞭炮,除去一年的晦氣,喜氣洋洋迎來新的一年。開餐前,長輩們要先給小孩子 “壓歲錢”,祝愿又長大了一歲的孩子們在新的一年平安、學業有成。孩子們也要在餐桌上,向長輩敬酒,祝福長輩健康長壽。餐桌上的菜,定是吃不完的,剩得越多越好,而且,魚是不能吃完的,意味著年年有余。高高興興、熱熱鬧鬧吃完年夜飯,一家人圍坐在黑白電視機旁,一面看著春節年歡晚會,一面“守歲”。當十二點的鐘聲敲響時,外面的鞭炮聲已是震耳欲聾,硫磺味夾雜在映紅天邊的煙花中,帶走了一年的辛苦,帶走了所有的不快,又帶來了新的希望!
大年初一開始,各種拜年就拉開大幕。一大早,孩子們都要穿上新衣,帶上新手套,上下“一身新”才能出門“走親戚”。無論是否遇到熟人,小孩子都要向大人們拜年,說聲“新年好”,見到長者,還要說“越活越先健”,“長命百歲”等吉祥的話語。小孩子們的口袋里也總是鼓鼓的,裝滿了大人們塞給的糖果、花生、瓜子。這此吃食在平時是無法得到的,更別提口袋裝也裝不下的情況。
初一至初三,家里的垃圾是不能扔出去的,因為大人們相信如果這幾天扔東西出去,會將一年的財運都丟出去。而這三天,一般也是不再過多做菜,都是將年三十“剩下”的菜一點點“消滅掉”,主婦們也少了些許做飯的煩惱,難得忙里偷閑,可以坐下來嗑嗑瓜子,與親朋好友敘舊。小孩子們在這幾天再頑皮,大人們也不過多責怪,所以,小孩子在過年時感覺是最幸福的,有吃的,有玩的,有新衣服穿,又沒有大人的責罵,那無憂無慮的時光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。
鞭炮聲伴隨著我們一直到元宵節,這時家家戶戶才開始收拾只有春節才使用的餐具。大圓桌面收起來,精美餐具重新包好,待到來年再發揮它的功用。元宵夜,龍燈舞起來,煙花放起來,我們童年中體會到的春節味道一直延綿至今,久久不能釋懷。